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,農民占中國人口的絕大部分比例,但農民每年靠中地的收入頗低,很多年輕人都出外打工,為了提高農民的收入,近年來政府也出臺了不少促進農民種地的政策,種植大棚菜是農民提高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。長期以來,我國遍布北方各地的溫室大棚,為國內“菜籃子”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,但經過多年發展,其瓶頸問題不斷顯現,效率不高、效益平平、農民積極性在下降,目前已經開始制約高標準“菜籃子”的優化發展。
新發展的“菜籃子”工程,是高標準的集中成片的集約化的智能化的設施農業。目前,國內很多地方都在發展集約化的智能化的設施農業項目,而要實現集約化智能化的設施農業,必須實現微機控制的智能化,即使用先進的傳感器,減少人為的管理,降低成本,增加效益,提高溫室產出比。
專家們說,目前制約國內智能化設施,農業快速發展的是我們缺少高精度的、簡便的、低成本的先進傳感器。據了解,要想實現美國式的、以色列式的智能化設施農業生產,應該解決包括土壤濕度、氮濃度、PH值、降水量、溫度、空氣濕度和氣壓等信息變化,從而確保農作物生長環境始終良好,而要達到這些環節的和諧,必須要有國際上先進的傳感器,如美國的Phidgets傳感器,這一類先進的智能傳感器能整合各個接口不同的各類傳感器,把這些復雜的信息系統整理,便于進行智能化的控制。來提高溫室大棚的產量,而且也減少了大量的勞動力,進而間接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。
先進的傳感器在農業方面的應用告訴我們,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自動化,離不開智能化,離不開傳感器,傳感器將成為我們未來生活中一個舉足輕重的高科技產品。